是一種中藥
滲濕利水,益脾和胃,寧心安神。
治小便不利,水腫脹滿,痰飲咳逆,嘔噦,泄瀉,遺精,淋濁,驚悸,健忘。
①《本經》:主胸脅逆氣,憂恚驚邪恐悸,心下結痛,寒熱煩滿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。
②《別錄》:止消渴,好睡,大腹,淋瀝,膈中痰水,水腫淋結。
開胸腑,調臟氣,伐腎邪,長陰,益氣力,保神守中。
③《藥性論》:開胃,止嘔逆,善安心神。
主肺痿痰壅。
治小兒驚癇,心腹脹滿,婦人熱淋。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補五勞七傷,安胎,暖腰膝,開心益智,止健忘。
⑤《傷寒明理論》:滲水緩脾。
⑥《醫學啟源》:除濕,利腰臍間血,和中益氣為主。
治溺黃或赤而不利。
《主治秘訣》云,止瀉,除虛熱,開腠理,生津液。
⑦王好古:瀉膀胱,益脾胃。
治腎積奔豚。
⑧《藥征》:主治悸及肉瞤筋惕,旁治頭眩煩
茯苓是什么東西?有什么用
茯苓 茯苓,來源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。因其產地不同,故商品又有云苓、茯靈、松薯、安苓之稱。 貴州茯苓生產于威寧、赫章、水城、納雍、大方、畢節、桐梓等地。茯苓多于七至九月采挖,挖出后除去泥沙,堆置[發汗]后,攤開晾至表面干燥,再[發汗],反復數次至現皺紋,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后,陰干,稱為茯苓個;若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,陰干,分別稱為茯苓片、茯苓塊、及茯苓皮等。在性狀特征上,茯苓個呈類球形、橢圓形、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,大小不一;外皮薄而粗糙,棕褐色至黑褐色,有明顯的皺縮紋理;體重質堅,斷面顆粒性,白色,嚼之粘牙。茯苓皮,為削下的茯苓外皮,形狀大小不一,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,內面白色或淡棕色,質較松軟,略具彈性。茯苓塊(片),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,呈塊片狀,大小不一,白色或淡紅色。茯苓為常用中藥,《神農本草經》將它列為上品,入藥具有滲濕,健脾、寧心之功效,主用于治療痰飲、水腫、小便不利、泄瀉、心悸、眩暈等癥。 貯存茯苓,必須放置在陰涼干燥處,防潮、防凍、防熱。質好的茯苓塊(片)十分暢銷。的現狀,隨著人工種植杜仲的擴大與“環剝法”的推廣,可望迅速得到緩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