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都有哪些好吃的野生菌?
剛好前幾天盤點了一個系列,就是云南人最常吃的幾種菌子,以及做法,感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,但不是本地人,千萬別自己做?。ɑ卮鸱浅iL,建議先馬互看)1、青頭菌這是云南人吃的最多的菌子,比其他菌子吃著安全。和雞樅一樣,青頭菌在傘蓋還沒有打開,也就是還是骨朵形狀的時候,香氣最濃,價格也比打開的要貴一些。當然這也純是個人口味的問題,有的人就喜歡傘已經全撐開的青頭菌,拿來熬湯吃。
青頭菌清洗方便,將傘柄粘連著泥土的部分用小刀刮掉,用買菌子時候搭著的瓜葉子或是絲瓜瓤擦洗干凈就行,菌蓋則要更溫柔些的擦洗,也是過一兩道水就干凈了。傘柄如果太大,可以直接用手掰小,傘蓋也用手掰,但不能掰太小,因為炒制過程中還會炒散一些,太浪費了。如果用刀切,也不能切太小,只要別弄太厚就行。太厚就不好熟,半生不熟的菌子會有毒素。
大蒜切片、青椒切圈準備好,油鍋燒熱,倒上香油,開鍋以后放上多多的大蒜熗鍋,但不要炒焦,然后放上青椒,再快速放上青頭菌拌炒。這時候不要急于放鹽,要耐心的炒到青頭菌本身的汁水出來,并且開始收濃的時候,再放鹽巴,如果不打算煮湯吃,中途就不要加湯,純憑青頭菌的汁液咕嚕熟,就是再鮮美也沒有的一道菜了,拿肉都不換!這種原汁菌湯會讓你覺得怎么吃都浪費,恨不能一勺湯汁能吃一碗米飯才對得起它的味道。
讓這種湯汁多的小秘訣不是加水,而是在洗好菌子之后,不要瀝水太久,最好洗完以后,在筲箕里稍微放下,就下鍋。加水燒湯的青頭菌,既然要放水,就需要放更多的菌子,特別是傘蓋,所以完全長開的大傘蓋就派上用場了。做法一開始還是和清炒一個樣,一定要放蒜,只是等到炒到出濃汁的時候,要加上涼白開,最好是1:1的比率或者更少,不要只有一鍋底菌子而加了滿滿一鍋水,那樣味道就全沒了。
加水以后蓋上鍋蓋煮開,然后轉小火咕嘟咕嘟的慢慢熬(大火容易糊),越熬菌子里的香味就越到了湯里,差不多放鹽巴,再煮一會兒,然后關火,燜一會兒,就可以上桌了。青頭菌湯喝起來真像土雞湯!二、見手青見手青是牛肝菌的一種,因為它非常容易“受傷”,只要一被碰到,被碰到的地方就會呈現青黑色,故而得名。刀切也一樣會變色,就像蘋果切開以后會慢慢氧化成黑色那樣。
見手青炒熟以后,黑黑的滑滑的,居然還能脆脆的,口感那是非常好,好吃到形容不出來的,一想到就要淌口水。家常吃一般切成薄片,越薄越好,多放油,和青椒大蒜一起炒。炒出來油汪汪的一碗,但不會太干,也不會太膩,菌子的柔軟仍然好好的保存著,口感才好。這種菌子讓人愛到骨頭里,但也有點害怕,家里買回來吃,必須由老輩掌勺,因為不注意的話,吃過就會看到小人人轉圈,更嚴重的就不必說了。
這里需要特別說明,云南人吃菌子,除了雞樅之外,大多都是當頓做當頓吃完,因為總傳說第二頓回鍋熱的菌子就又會不安全了。油浸的除外,但也只是少數的幾種菌子,并且還要看地方。量也要少,不能貪多。三、牛肝菌牛肝菌樣子胖嘟嘟的,很實在,容易長得很大,三兩只就能切出一盤菜來??诟写啻嗟?,吃起來像嚼菜莖一樣,會聽到響。
牛肝菌是一類菌子的統稱,有黃牛肝、黑牛肝,似乎還有白的,但有劇毒的也非常多。每年云南吃菌子中毒的新聞里,大多說的是牛肝菌,因為許多種類,撿菌人也難以區分。(配圖的我表示也分不清了)牛肝菌空運到外地餐館的很多,同樣是放青椒大蒜炒出來,本地人吃起來,嚼勁太脆生,總有一股生菌子味道,吃起來害怕怕的。自己家炒就會好些,生味不大,脆脆的嚼著,滿口都是香的。
可以炒濕一些,也可以油多放些,燜干一些,但一定都是要做全熟,并且一定不要炒焦!四、銅綠菌銅綠菌傘蓋的顏色有點像生了銹斑的銅器,切開以后,里面也會有這樣的銅綠斑點樣,做熟以后顏色仿佛會更深,這當然不影響口感。你要我說出每樣菌子的口感,是絕對做不到的,我想大概也沒有一位作家的筆能寫出野生菌的味道。銅綠菌仿佛是滇中人吃的比較多,炒著吃。
宴席上吃的比較多,特別是城中村的宴席,會有曬干的銅綠菌發來吃,曬干以后的銅綠菌,不像其他曬干的菌子那樣不好泡發,銅綠菌泡發以后口感也幾幾乎可以達到新鮮菌子的口感,所以它幾乎是唯一一個不被云南人嫌棄的干菌子。下一期,會介紹比如奶漿菌、干巴菌、掃把菌、皮挑菌、紅蔥黃蔥菌等最常見的菌子吃法,如果篇幅還夠,連帶著說下雞樅松茸,以及云南人吃菌子的一些很實用的“迷信”。
每次說到吃菌子,我總要一再強調,千萬不要照著圖片去找菌子吃,那是很危險的事情,每個地方甚至每個山頭出產的菌子都有它的性格,長相完全一樣,也可以肯定就是一種菌子的菌子,也是這個能吃而那個絕對不能吃的,這可不是夸張的說法。五、奶漿菌方言里的菌子名稱,大多是和它的特點有關系的,比如上一期的銅綠菌,就是長有銅綠的“銹跡”;青頭菌是因為它的菌蓋是青綠色的,等等。
奶漿菌的名字來源于這種菌子只要一經掐斷,斷口處就會流出汁液,像奶漿一樣。但從外貌看一點看不出它這個特性,反而顯得有些干癟癟的,就像曬到半干的菌子。奶漿菌也是炒、煮俱佳,還可以蒸熟腌制,據說味道酸酸辣辣的,很下飯,不過我沒吃過,自己也不敢嘗試腌制。炒奶漿菌,還是放青椒、大蒜,也可以把青椒換成韭菜。這樣混著炒出來的韭菜,味道可以說是平分了奶漿菌的秋色了。
還有一種吃法是“烘干”,但不是平常所講的那種意思,它還是需要放油來做,而且是在奶漿菌很多的時候才常這樣做。具體做法是:把洗干凈的奶漿菌撕成或切成小絲,放到筲箕里晾著,新鮮紅辣椒(不是小米辣)洗凈切成細絲(數量可以和菌絲同等),同樣晾著。起油鍋熱油,先放大量蒜片,然后放上辣椒絲,然后放上菌絲,開始耐耐心心的翻炒,慢慢等著菌水出來,再被收干。
在保證不會糊鍋的前提下,將菌絲在鍋里一直烘到水分去干,就可以舀起來了,這樣做的好處,不但是又香又好吃,而且便于儲存,可以帶著遠行而不走味。六、干巴菌干巴菌也叫繡球菌,說是它的樣子大大的一盤,長得很像繡球花。我倒瞧著它更像松果球。在把它撕成小朵的時候,則又像極了云南人愛吃的牛干巴和火腿絲,味道也像,因此得名。
提起干巴菌,也是腦仁疼,因為它實在太難洗了!干巴菌的紋路實在適合于泥沙和松針匯集,不耐耐心心刷個五六七八次,是絕對洗不干凈的。它不能整朵洗,必須先掰成小朵清理一遍,然后再撕成更小的絲再洗再淘。沒有見過干巴菌的人,是很難想象出這清洗難度的。很多人不愛吃干巴菌,也就是因為總會吃到泥沙,所謂的怪味。而且它的顏色很像青灰色的一種什么泥巴,很多人看這造型,就提不起興趣。
干巴菌與青椒一同炒過以后是非常香的,真真是有肉干巴的香味和口感,所以也常拿來炒飯吃。用干辣椒和多多的油炒出來,炒得干干的,就像油淋干巴,又是一種味道。干巴菌還常常拿來和曲靖出產的韭菜花一起腌制,是非常下飯的佐食小菜。不過別在網上買,網上買到的大多就是一瓶韭菜花而已,偶爾才挑得出兩絲干巴菌,虧。七、掃把菌這種菌子既像鐵掃帚,也像珊瑚。
做起來非常方便,雖然“須須”很多,卻很好清洗。大多是炒著吃,按照“須須”的長勢撕小,與大蒜、韭菜一起炒熟即可,炒出來像雞絲,口感是脆脆的。八、雞油菌雞油菌長得像一朵一朵黃色的小喇叭花,肉非常厚,現在也有人工種植的了,但沒野生的香一些。雞油菌洗干凈以后要多用葷油炒制,很吸油。同雞肉煲湯、和肉、火腿同炒,也都很好吃。
總之無論怎么做都要放蒜,甭管到底有毒沒毒。九、皮挑菌皮挑,很難解釋,像是形容口感,形容長相。這種菌子干制的很多,但發不到位,很難嚼,而且不入味。(下圖左邊一包是新鮮皮挑菌)新鮮菌味道也沒有之前講過的那些菌子那樣特別,擬人化就是老實巴交的、中規中矩的。菌傘就是薄薄的一層,菌柄也是細長長趨近于空心的,一般和大蒜、韭菜同炒,非常易得。
十、雞樅以前,云南人的菌子有一種分法,是把所有菌子分為兩類,一是雞樅,一是雜菌。雜菌就包含了除了雞樅之外所有的能吃的菌子,足見雞樅的受重視程度。愛吃雞樅的人很多,省外的朋友一般能吃到的是油雞縱,不過最好別隨意在網上買,因為到手之后很可能只是一罐香菇或是平菇而已,同樣炸的很干也很香,很像雞樅,但就是不是雞樅。
從沒吃過雞樅的人是分不出來的,這樣很壞雞樅的招牌。雖然我個人來說,更喜歡雜菌,但是油雞縱拌面的鮮美,也會讓我產生動搖。雞樅有很多種,我分不清,我只記得第一次看到雞樅的時候,覺得它長得就像土基房泡水以后,或是稻草泡水以后,長出的那種“糞菌”。雞樅價格比其他菌子貴。分級、分品的賣,骨朵、半開、全開,各是一種價格。
洗雞樅也是技術活兒,因為雞樅買回來鮮吃的是少數的一頓兩頓,大多是買一大盆回來做雞樅油的,工程量浩大,吭哧吭哧的洗完,炸出雞樅油來,只是不大的一罐而已,非?!吧唷保ㄒ馑际强s)。而且洗雞樅的手會非常的滑膩,需要在清水盆里搓很久才能洗去這種滑膩感。各個地方制作油雞縱的方法不同,有像舌尖上的中國二那樣的,有喜歡炸濕一些、還保留到脆生的口感的,還有的則喜歡炸得干干的,說是這樣才香得耐不住。
喜歡吃新鮮雞樅,拿來和青椒大蒜炒,還可以和肉片炒,不能再多加其他東西了,加了就是浪費。摻上雞樅油拌面條吃,十分香,雞樅的香氣是真的可以香滿一屋子的,挑出來一筷頭,用微波爐稍微一熱,那香味就傳遍整樓了,但它不屬于難聞的油香,而可以說是一種極美味的植物香氣。十一、松茸松茸在十年前遠沒有現在的名聲,香格里拉之外的云南人,不太知道拿它怎么吃。
它確實有一股香味,但在吃慣了各有香味的菌子之后,會覺得它比較淡。不同于它遠赴異國他鄉后的吃法,諸如碳烤之類,香格里拉人一般拿酥油煎吃,你也可以用豬油,反正用葷油才好吃。把松茸切一元硬幣厚度的片,放到熱了一層油的鍋里煎,油多不怕,油多才香,煎到卷邊,就可以吃了。煮火腿雞湯也是很香的,在西藏的一個地方吃過,讓我懷戀到如今!總之,這幾種吃法,我覺得都比碳烤好吃......十二、竹蓀云南人吃竹蓀不多,不如以上菌子普遍。
新鮮的不太常見,一般是用干發的干蓀來煲老母雞湯吃。在我極其有限的幾次吃竹蓀經驗里,都感覺吃到的是一股肥皂味洗衣粉味,不知道是不是哪里沒有處理好,希望有人可以來解答.......這些,就是云南菜市場比較常見的菌子啦。當然各地方喜歡吃的都不太一樣,但做法基本不離炒、煮、炸、干焙幾樣,配料除了必須的大蒜,就極少其他的。
哪些省的山上7、8月份長蘑菇?
從東北到西南,這個季節很多省份山上都有菌子,品種有差異,我們云南算是有代表性的省份了,每到七八月份,絕大多數專州縣開始采收野生菌,是吃菌子宴、采收菌子的繁忙季!小時候每到這個季節,都會約上小伙伴一起上山,背著背簍、拿提蔞,去撿菌子,云南菌子品種很多,各地有所通有所不同,有些菌子只在特定的幾個地方才多。
后來收購人很多了,出現了這一季守在山上過夜的有趣現象,我的朋友就參與過。一般安全的品種有:干巴菌、雞縱菌、青頭菌、谷熟菌、銅綠菌、北風菌、皮條菌等,雞縱菌名氣最大,喜歡吃的最多,還做成雞縱油,吃早點或拌涼菜時放一點,味道很鮮美!青頭菌可以生吃,有時在野外用火一烤就吃了。干巴菌也是云南的最愛之一,有一種特殊松香和菌子特有的味道,就是清洗起來很費勁,和火腿一起炒一碗飯,是這一季最佳簡餐。
省外朋友很多吃不慣,覺得吃起來有點柴。北風菌和皮條菌成大片生長,撿不完。有一類我們稱為雜菌:牛肝菌、見手青、黃老頭等,炒吃雜菌需要點經驗才行,必須炒熟不粘鍋,不然會中毒,云南叫做見小人啦,意思是中毒后會看見好多小人人,我很遺憾沒見過。每年都有聽說住院的,但每年大家都會吃,可見云南人對雜菌的鐘愛。還有紅菌,小時候不吃,現在像它顏色一樣,紅了。
后來經濟交往多了,招待客人擔心中毒就形成了出名的云南菌子火鍋宴,全部下鍋煮十幾分鐘后,服務員站在旁邊說可以了,大家就開動,味道也還好,很鮮美,不過云南人還是喜歡炒了吃,才有那種感覺。工作后走的地方增多了,發現很多菌子是小時候沒有聽過和見過的,比如豬拱菌,也叫塊菌,現在叫松露,傳說是豬嗅覺好發現的,有了這個雅稱,第一次認識這個菌賣價一兩千一公斤,當時算是很貴的。
再有就是松茸,小時我們山上沒有這兩種菌子,據說松茸抗輻射抗癌,日本人喜歡吃,大量出口,后來要得少了,才開始慢慢普遍吃松菌,據說云南人吃松茸的情形會讓日本覺得很奢侈稱為笑談。通常是沾芥末、炭火烤和油煎三種吃法。說到這里科普一下,日本說的芥末叫山葵,英文叫wasabi,用根部現吃現磨,平時我們買的芥末條主要成分是辣根,他們倆是兄弟,不是一樣的,這是我來大理才第一次見過山葵的真身,現在的市場的零售價格500克鮮根都要在80元以上或更貴。
野生菌季節來臨,農村的朋友,生菌一般怎樣保存?
生菌要保存下來無非就是曬干,讓其脫去水份作成干菜,一年四季都可以吃。要是遇上陰雨天沒有大太陽咋辦呢?菌子還不腐爛生蛆么?別急,我們農村里有的是烤房,把菌子放在烤房里烤干就可以了??痉恐饕怯脕砜究緹熡玫?,拾菌子的時間和烤烤煙的時間前后一致,許多農村人都喜歡把菌子放在烤房里和煙一起烤??痉繙囟群芨?,烤出來的菌子顏色能保持本色,特別香,而且干得迅速。
只是烤菌子可不能用烤烤煙一樣的火侯,要掌握好時間才行。在我們大山里??!以前很少有人家用得起冰箱,現在雖然用上了,老人們節儉慣了,老叨念這冰箱一天到晚嗡嗡嗡的響,老費電了。但冰箱的好處就是可以冷藏生的東西,能保鮮,所以啊,這個野生菌除了曬,烤還可以冷凍儲藏。小丫家冷藏菌子一般用三種方法,一種是生凍,就是把菌子切成片,直接放到保鮮袋里撂到冷藏箱里。
這種方法冷藏出來的菌子可以說原汁原味,但只合適煮吃,而且煮的時候連冰塊一起煮,不合適解凍,如果解凍后再煮的話就走味了,用我們云南話來講,就是“酒”掉了,凍壞了的意思。所以合適直接生凍的菌子一般是煮著吃的雞樅,麻栗菌,白羊肝,青頭菌,松茸等菌子。另一種方法是蒸,把菌子切成片放蒸鍋里蒸上十多分鐘,冷卻后連同蒸出來的水一起放到保鮮袋里然后冷藏。
要吃的時候,解凍一下,然后放入油,辣椒,大蒜一起炒,基本上不變味,還是挺好吃的。適用于這種方法保鮮的有見手青,大小黑菌,黃牛頭,各種雜菌。還有一種方法不用說大家都知道,就是油炸和煎炒。我家以前最喜歡炸雞棕油,吃面,米線時放上一勺特香。油炸的這種最費菌子和香油,一大盆菌子只會炸得一小半盆,非??s水,但是山區農村離集市遠,一時半會吃不完,沒有冰箱的情況下只會如此。
合適油炸的菌子一般是雞棕,大黑菌,合適煎炒的就多了,可以是干巴菌,銅綠菌,奶漿菌,青頭菌,板栗菌等等雜菌,煎炒后的菌裝袋里直接扔到冷藏柜里就可以了,而油炸后的裝罐子放到保鮮層。我們這里還習慣把菌子生腌,就是腌成咸菜吃,但只限于個別菌子,如干巴菌和沙老菌。干巴菌配上韭菜花一起腌可是我們這里的一絕,特別下飯。
沙老菌呢一般用干菌子發水后,加入炒過的米粉,鹽辣椒和花椒,有條件的還可以腌入焯水后的豬大腸,一起拌勻后裝罐子里,腌上半年之久都不會壞,想吃的時候只要撈出一碗,蒸熟就可以吃了。這可是我家的腌制秘籍,好吃得很哦!以上內容為小丫家儲存野生菌的幾種方法,僅供參考,若有不同方法,請留言分享。 小丫問答,圖文原創。
農村野生菌馬上就要上市了,你最喜歡的是那種野生菌的味道?
以目前的狀況來看,我們云南今年天旱得厲害,入夏以來,都沒好好的下過幾場雨,可能野生菌也要晚一點才能上市。不過,現在市場上還是有人在賣一些野生香菇,但是不多。要是雨水充沛的話,每年的六月中旬,市場上就可以看到大量的香菇和木耳了,偶爾也會看到一些有人在賣“見手青”這種菌子。我們當地大山里的蘑菇種類很多,有見手青,雞樅,干巴菌,青頭菌,雞油菌,銅綠菌,刷把菌等等菌子。
這些野生菌中,雞樅鮮甜,見手青脆嫩,刷把菌微酸,我最喜歡吃的還是干巴菌和銅綠菌。在這些菌子當中,眾所周知,干巴菌和雞樅菌是最貴的,當然還有松茸,松露也是挺貴。反正,無論什么東西,都是物以稀為貴,這些野生菌,之所以貴,主要是不能人工種植的原因。我先來說說為什么我喜歡干巴菌的味道,干巴菌看似黑不溜秋,但是香氣撲鼻,吃起來又脆又甜,而且炒食也非常的簡單,只需配上足夠的油鹽和新鮮的辣椒,大蒜一起炒,就能抓住你的味蕾,讓你多吃兩碗飯。
除此之外,干巴菌的營養價值也很高,富含多種微量元素,對人非常有益。但是越好的東西就越難得到,到山上撿時,眼不亮,不知道菌子窩,是很難撿到的。去年我們這里的干巴菌價格大約為八百一市斤,剛上市的時候可以賣到1000多一斤,在所有這些菌子中,可以說價格不菲??!還有我喜歡的另一種野生菌是銅綠菌,這種菌不大,肉紅色,手一碰到菌帽就會變成青銅一樣的綠,故而得名。
它還有一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谷熟菌,也就是說,當谷子成熟的時候,八月份左右才出。銅綠菌看上去毫不起眼,價格也不怎么貴,卻是非常的好吃,無論是炒,還是煮,都有一股非常鮮甜的味道,一點也不比雞樅遜色,最主要的是價格便宜??傊?,有人喜歡見手青入口時滑溜溜的濃香味,有人喜歡青頭菌黏乎乎的粘稠感,不同的菌子都有不同的味道,就像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喜好一樣,芝麻西瓜各有所愛。
云南農村山區出很多野生菌,請來分享下你認識哪些品種?哪個月份開始撿菌子?
我的家鄉是云南山區農村的,每年的6月下旬到11月中旬,我們鄉鎮的山林中,會生長各種各樣的野生菌,雖然說我們云南有野生菌六百余種,但是我覺我們鄉鎮的野生菌種類不算多,有青頭菌、雞樅菌、干巴菌、牛肝菌、火炭菌、奶漿菌、銅綠菌、刷把菌、谷熟菌、喇叭菌等十幾個常見常吃的品種。我們這是野生菌上市的時間有點晚,我每年都要進山撿野生菌,并且會把每一次進山撿菌的時間、地點、數量發到微信朋友圈,以便我下年查驗相關的信息,仔細看了一下我近我三年的第一次撿菌時間和最后一次的時間記錄,一般都是在7月初左右開始撿菌,十一月上旬的時候野生菌基本落潮。
這個享受農村美食的季節,有很多很的人一大早就起來,拿著小籃子進山撿野生菌,幾個小時下來或多或少會撿到一些野生菌,不過,也不是每一個進山撿菌的人都能滿載而歸,想要檢到更多的野生菌,這是需要經驗和技巧的,撿的少的人一般都是憑運氣,而有經驗的相對的就會減的多一點。好了,還是言歸正傳,還是和大家分享我們這里的野生菌圖片吧。